在上海,制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,正面臨著嚴峻的人才緊缺問題。這一問題不僅制約著上海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,也影響著其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中的地位。
從現狀來看,上海制造業人才緊缺呈現出多方面的特征。一方面是人才總量不足,根據相關數據預測,到 2025 年,中國制造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、新材料等 10 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將達到 3000 萬人,上海作為制造業重鎮,在這些領域的人才短缺也十分明顯。以上海的集成電路、生物醫藥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關鍵領域為例,就有 175 類緊缺人才。另一方面,人才結構不合理。在制造業中,高端技術人才、卓越工程師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匱乏尤為突出,而基礎性、一般性人才相對過剩,造成了人才結構性錯配。
造成上海制造業人才緊缺的原因是多維度的。從社會觀念層面,社會對工程師等制造業人才的認同感不強,導致工程師自身榮譽感不足。許多年輕人認為實體經濟一線環境艱苦、工作不夠體面,工程師的社會聲望被嚴重低估,優秀工科學生畢業后優先選擇金融、IT、咨詢等行業就業 ,使得制造業人才儲備不足。
從教育培養體系來看,工程師教育同質化甚至錯位,工程教育培養模式落后,難以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的快速發展。當前科教融匯、產教融合平臺普遍存在小、散、虛的問題,與實際生產接軌的實習實訓平臺和基地較少,無法為規?;哔|量人才實訓提供有力支撐。
從企業自身角度,在當前經濟環境下,企業參與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的動力不足。企業往往更注重短期利益,不愿意投入過多資源進行人才培養,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。
面對如此嚴峻的人才緊缺現狀,上海制造業企業需要積極尋求破局之道。
在人才吸引方面,企業應改善工作環境和待遇。加大對生產環境的投入,降低噪音、灰塵等職業危害,為員工提供舒適、安全的工作環境。提高員工福利待遇,包括薪資水平、獎金激勵、福利保障等,增強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。同時,加強企業文化建設,營造積極向上的企業氛圍,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自豪感。
在人才培養上,企業要加強與高校、職業院校等教育機構的合作,建立緊密的產學研合作關系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,根據企業實際需求設置專業課程,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。例如,企業可以參與高校的課程設計,將實際項目和案例引入教學中,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接觸到實際工作內容,提高其就業后的適應性。
企業還應積極推動產業創新升級。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,積極擁抱新技術、新模式,如智能化、網絡化生產等。通過產業升級,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,降低生產成本,提升企業競爭力。這不僅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,也為現有人才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晉升機會,完善企業內部人才培養機制和晉升通道。
上海市制造業人才緊缺問題雖嚴峻,但只要企業積極行動,從吸引人才、培養人才、推動產業升級等多方面入手,就一定能夠逐步緩解人才緊缺困境,實現上海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,在全球制造業舞臺上繼續保持強大的競爭力。